2017-4-20 19: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780| 评论: 0
(本刊记者:王中山 通讯员:杨芬英 李汝明) 编者按:当今世界,经济疲软,复苏乏力;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基本策略,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成为我国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大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对接机制,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和工学结合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 地处豫中南的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漯河市第一中专),是一所隶属于漯河市教育局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于1983年的“漯河农业高中”。学校始终坚守教育本真,把“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围绕“办学一流、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办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96年,漯河市第一中专依靠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自筹资金,征地建校,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搬迁的设想,把学校从偏远的农村搬至市区,创造了市直学校自筹资金搬迁建校的奇迹。经过30多年沐风栉雨,弦歌不辍,学校由不足百人的农村职高,发展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在校生达6000多人的河南中职名校。 2014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教学工作现场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漯河市第一中专是一所发展潜力看好、社会影响较大,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有着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 2015年在周边地市中职学校普遍招生不景气的情况下,漯河市第一中专首开限分招生之先河,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喜人局面,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全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理事会理事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影视教育实验学校”、“河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学校”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来河南进行执法调研,该校作为全省唯一的一所市属学校,受邀参加会议并提交《深化教改提质量 发展内涵创品牌》的发言材料。同年,学校顺利通过河南省品牌示范校中期验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吸引来自江苏、河北、湖北、商丘、新乡、信阳等省内外大批兄弟学校前来考察,有的甚至进行为期3天的深度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漯河第一中专是河南职教的一面旗帜……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加快破解“技工荒、就业难”反差格局的难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已经引起高层决策者和全社会的重大关切。为了更好的服务好决策层,为全省乃至全国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新发展提供鲜活经验。今年4月,恰逢春意盎然,处处充满生机之际,本刊记者多次深入漯河市第一中专调研采访,探寻漯河市第一中专如何在偏远农村、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破解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一跃成为河南职教一面旗帜的。 漯河市市长曹存正(左二)、副市长栗社臣(右二)在市教育局局长章光普(右一)、漯河市第一中专校长万国栋(左一)的陪同下到漯河市第一中专调研 守望教育本真 让职教洋溢幸福的味道 有这样一句话说了无数遍:决定一个人最终“胜负”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人生的境界与视野,信仰与责任,以及自由的心灵。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我们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事实。如何让教育回归释放人自由心灵的本真,让职业教育洋溢幸福的味道,漯河市第一中专党总支书记、校长万国栋向记者讲述他的教育观。 “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自由发展,快乐成长,满足好奇心,释放人的自由心灵,激发人的创新潜能,这是教育的本真。”万校长信手拈来。 他说:“让教育回归本真,必须以德立校,师德是教师之魂,学校必须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教育的真正力量是师范的力量,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为了加强师德教育,我们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成就感、荣誉感,创造高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精神上不压抑,专业上有发展,待遇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事业上有成就。另外,爱心是师德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心中有个天,必须以足够的诚心、爱心、耐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我们每年都举办贫困生慰问活动,让学生感受人间的真爱,传递一种正能量。教育不是说教,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在的中专生大部分是所谓的‘差生’,贵校是如何做好教学与管理的?记者问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学生的评价,不同的标准角度,不同的价值取向,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生‘好’与‘差’的重要标准。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较差,这并不能由此断定这些学生一生无所作为,相反,只要给他们适合的教育,给他们信心和希望,这些学生一样会成就精彩的人生和不凡的事业。” “职业教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慈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失败者’的‘拯救工程’,对做人没尊严的给尊严,对自己没自信的给自信,对未来没信心的给信心,对生活没乐趣的给乐趣。多年来,我们积极推进“重塑自信、习惯训练、素质教育、企业文化融合”的特色德育模式,让学生“找回自信、找回尊严、找回希望”,成为‘有尊严、有自信、有信心、有乐趣、有技能、充满阳光的青年一代’。”万校长的话语,激昂澎湃,让人很是振奋。 让学生找回自信,内心充满阳光,这或许就是漯河市第一中专最迷人的地方。正在读一年级幼师班的张梦静来自于舞阳县,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家境贫寒的她,因中考失利而内向自卑,带着没有上高中的遗憾走进漯河一专。 她说:“以前,因学习不好,而倍受冷漠。但我来到漯河市第一中专后,老师对我很关心,不是表面上的关心,而是真正的从内心里关心,让我感到很温暖。为了让我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信,学校进行良好习惯训练。入学军训,让我当教官;社团活动,让我当校园形象大使、参加排球协会和市内文艺歌舞演出,让我找回自信、找回尊严、找回希望、找回快乐,让我成为阳光女孩。” 12级对口(1)班学生曹潘婷,被评为“漯河市首届最美少年”,荣获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等殊荣。2015年免试保送到河南科技学院。 她在“最美少年”先进事迹材料中写道:“是漯河第一中专给了我希望,是老师和朋友的帮助让我学会技能、找到自信,是社团的活动提高了我各方面的能力。” 翻开学校编写的《优秀毕业生风采录》一书,一个个优秀毕业生成长的事迹,成就的事业让人惊叹。年收入上百万、资产上千万元的企业家,大小老板比比皆是,他们用自己的事业成就展示了漯河第一中专的办学成果,诠释了漯河市第一中专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支撑了漯河第一中专的职教名校地位。 坚守教育的本真,让职教洋溢幸福的味道,对做人没尊严的给尊严,对自己没自信的给自信,对未来没信心的给信心,对生活没乐趣的给乐趣。这也许是漯河市第一中专成为河南职教的一面旗帜的“秘密武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了这份守望,三十多年来,我们矢志不渝,从未改变;三十多年来,我们从不攀比,始终按照教育本真,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万校长的话语坚定而执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是的,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关系着学校的荣辱兴衰,更关系着学校的未来和方向。这位享受漯河市政府特殊津贴的万国栋校长,为省级劳动模范、省职教专家、省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理事会理事、漯河市首届“十佳校长,1992年起任漯河第一中专校长至今,集各种光环荣誉于一身,但他总是低调而从容。 20多年来,他把根扎在学校,心理装着使命和担当,衣襟上沾满晨光。20多年来,他用人格魅力打造优秀团队,带给别人总是温暖和力量。20多年来,他用敬业的“执着”、奉献的“汗水”,浇筑着自己人生的高度,在河南教育苑囿里,名声鹊起。 他,在学校大门前,写下这样的献词: 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让学生、家长、企业和政府满意,我们的一流水平就是体现在学生的德行高、技能高、收入高,我们的一片赤诚都在谋求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我们一代代员工都在努力铸就这所学校的职教品牌。 在教学的课件上,他写下这样的工作感言: 职业教育是最难办的教育,把职业学校当成学校来管理,把职业学校当成企业来经营;办教育需要钱,尤其是职业教育,更需要钱,但办好职业学校不是为了挣钱;职业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一个饭碗,还要给学生一个金饭碗,耐得寂寞做学问,潜下心来办教育。 团结奋进的学校班子成员 校企一体 工学结合成为发展“核动力” 在漯河市第一中专实训楼,记者看到这样一幕:车间即教室,师傅即教师,工人即学生。学生的学习不是在传统的教室里,而是在一个学习和做工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室。在这里,人们很难看到教育与市场的隔膜、学校与企业的边界。“工厂开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从而形成了企业发展依靠教育,教育发展服务企业的良好教学模式。 “这种教室与车间合一、学历与岗位合一、教室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具与工具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我们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制胜法宝’。”陪同记者采访的漯河市第一中专副校长金红伟这样告诉记者。 他说:“清华大学培养的是顶尖人才,职业院校培养的是立地人才。近年来,为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我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以实习就业为主的‘订单培养’、以专业建设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校企全面深度合作的集团化办学、以培养技能为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四种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牵头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初步形成了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办学新机制。” 目前,学校有 3个教学部设12个专业:机电工程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信息商务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旅游服务与管理);教育艺术部(学前教育、美发与形象设计、建筑装饰、服装设计与工艺)。 为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定期研究校企合作工作。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就业。通过企业冠名,先后开设中德机电班、中德汽车诺浩班、上海誉兴形象设计班、双汇机电班、协鑫光伏班、溢达服装班、友达光电班、鸿超准数控模具班等30多个校企共建、专业定向特色班,为社会各界培养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社会培训,服务漯河经济社会发展。 牵头16家成员单位成立了漯河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与阿里巴巴漯河产业园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育电商人才。与锐捷教育集团合作,联合举办北大青鸟计算机班,并在锐捷教育集团(2015年度)合作院校年会上,荣获“最佳招生奖”和“最佳合作院校奖”。汇集行业名家能手,联合成立了数控技术应用、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机电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等10个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学校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接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专业与岗位接轨的“三接轨”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河南源德福电子科技、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漯河慧聪网、漯河名薇八佰伴美发连锁店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体验式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学实习、以培养学生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为主的就业顶岗实习。 依托专业办企业,发展企业促专业。学校、老师依托专业、整合资源,先后创办了漯河金山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跨世纪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并把奇美服装生产车间引入学校,真正实现了“前校后厂”工学交替,相互合作,共同培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德艺并育,桃李同春。由于实施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也从84.29%上升到了96.62%;近三年来,漯河市第一中专在全国职业院校专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国家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省级一等奖32个、二等奖52 个、三等奖 36 个;重点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由原来的 8 个增加到 14 个,所有专业的教学均有企业参与,合作企业平均每年接受学生实训达1100人以上、接收就业学生平均每年2000人以上,学校为合作企业职工培训每年达到2800人以上,真正实现了双赢。2012年漯河市第一中专被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先进单位”。 “企业不仅需要高技能人才,更看重高素质人才。漯河市第一中专的毕业生技术好,上手快,素质高,深受企业欢迎。”这是众多企业负责人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也是成为众多企业“抢手货”的原因。 漯河市第一中专顺利通过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试评估 软硬件两手抓、两手硬 漯河市第一中专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奋斗史。3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软硬件两手抓、两手硬”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2009年,总投资800万、总建筑面积6224平方米的实训楼胜利完工。为培养实用型人才,规范实训实习教学,近三年来,学校在原有教学实习设备的基础上,共投入900多万元,建成数控专业实训车间及数控仿真微机室、80个教室电视视频系统及音响系统、汽车维修模拟驾驶机、解码器、举升机、汽车构造示教板、服装专业电动夹缝机等,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为全力打造智慧校园,2014年,漯河市第一中专以被确立“河南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为契机,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校园。先后投资130多万元,建成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推行OA数字化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和远程办公;设置多个wifi点,基本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设置4个数字化触摸屏,实现校园资源即时查询;升级网络设施,建成150兆光纤,学生用计算机达到1200余台;教室全部安装电子白板、投影仪和电视机,全校教工每人配备一台台式计算机和平板电脑。为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近三年来,共投入近64万元用于教学楼、实训楼、会议室的整修,新建的校园文化墙、“规矩路”、励志长廊和林荫道学生成才榜,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流的名校必有一流的名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先后投巨资,实施“四大工程”。一是“专业发展工程”,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建立一套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竞争机制,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二是“青蓝工程”,对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辅以导师制、专项激励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自我发展;三是“双师工程”,促进教师向专业型、技能型、复合型方向发展;四是“名师工程”,加大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促进部分教师形成特色、成为名师。此外,学校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先后选派17名教师赴德国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 目前,全校教工242人,专任教师203人,在编教师148人,高级职称教师40人;赴德培训16人,河南省教育教学专家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专业名师2人,省骨干教师15人,省专业名师工作室1个,漯河市名师工作室2个。 |